乒乓球的观赏性越来越差,为什么不将球进一步加大?-乒乓国球汇

时间:2022-06-29 13:51:05     来源:搜狐体育
分享到:

原标题:乒乓球的观赏性越来越差,为什么不将球进一步加大?-乒乓国球汇

1、乒乓球的观赏性越来越差,为什么不将球进一步加大?

“把球扩大,乒乓球的观赏性就可以增强?”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乒乓球的观赏性到底是什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俗易懂,寓意非常深刻。在外行人和内行人眼中,乒乓球观赏性的内涵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

比如说,外行人看来,只要回合多,比如连续放高球、对拉几板之类,就会拍案叫绝,觉得精彩不得了。

只有内行人,才会对一个发球直接得分或者是电光火石的一两板发球抢攻,鼓掌称好。

如何兼顾外行与内行,说实话,非常非常之难。

第二,具体来说,如果是为了照顾外行大众,把球尺寸加大,进一步削弱旋转,增加回合。我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乒乓球的观赏性,行之有效。

第三,如果是侧重内行球友,比如中国乒乓球球迷群体,一味扩大乒乓球的尺寸,只会弄巧成拙,丢失掉乒乓球最精髓的旋转,降低乒乓球的魅力和观赏性。

球大了之后,力量型的选手更占上风,只会让原本艺术的乒乓变得简单粗暴化。

为什么好多资深球友觉得现在的乒乓球不如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有味道,从38毫米到40毫米再到40+,球的不断加大,罪过最大。

2、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乒乓球技术都有哪些重大发明呢?

乒乓球运动,把眼光放长远,你会惊奇发现,这项运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这些巨变的,规则、器材、技术等等,均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九十年代开始看球,谈谈自己比较熟悉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技术方面的重大发明:

第一,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原来的弧圈球,旋转强,但是弧线高、速度慢,在与中国直板正胶快攻打法对垒中,并不是很占上风。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瑞典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代表的欧洲弧圈打法,开始在原有弧圈基础上结合快攻技术,演变出了又转又快的“弧圈结合快攻”打法,走到了世界乒坛技术最前沿。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了解,取得成绩说明了一切。

第二,瓦尔德内尔式发球。握拍时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卷起来放在球拍的背面,依靠拇指和食指夹住球拍的右肩部,即瓦尔德内尔式发球法。

该发球法借鉴了直板发球的手腕用力的方法,发球时在左半台正手侧身位发低抛左侧上,下旋为主的斜线短球。

这种握法较好地解决了横板选手手腕不灵活问题。发出来的球旋转变化大,直接得分多,也为发球抢冲创造了更多机会。

后来被几乎所有的横板选手所借鉴,成就了老瓦自己,改变了整个横板的发球技术。

第三,直板横打技术。这个不用多说,大家异常熟悉。变直板的反手弱点为强点,一弱一强,质的飞跃。

第四,台内拧拉技术。最早是捷克选手科贝尔的香蕉球,后来被中国人发扬光大,从王皓开始走向成熟,到张继科的成名绝技霸王拧,改变了接发球的格局,从被动为主动。

第五,逆旋转发球。逆旋转发球早就有,随着张继科使用以及445大满贯,真正名满天下,后来的樊振东、梁靖崑、林高远、王楚钦,一个横板选手不会逆旋转发球,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因之与反手技术衔接,间接带动了反手体系的发展。

3、平时打乒乓球还不错,但一打比赛就手软心慌,连平时轻易能赢的对手都打不赢,怎么办?

第一,不断提升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有些道理,确实是“知易行难”,但是不能因为难以落实,刻意回避它。

试想,你打了几年球,让你与一个只会“颠鸡蛋”的对手比赛,你心里再紧张,会输球吗?答案是不会。

同理,如您所说,正式比赛中之所以连平时轻易能赢的对手也输,说明您并没有比您的对手高出很多,只是你认为的比对方强,心里一紧张,手上一哆嗦,强的那几个球就没有了,甚至输球。

只有你真的比对方水平高很多,才能在比赛中保证赢。

第二,多去打比赛,提升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 如果把技术看做“硬件”,那么心理素质就是“软件”,只有硬件不装软件的手机,仍然是废铁一块。

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如何提升呢?无它,唯有多参加比赛、多总结,在输输赢赢之中去积累。

第三,听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多自我思考总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自己云山雾罩,旁人洞若观火,问问看过你比赛的球友,输球症结在哪里?可能会瞬间豁然开朗。

另一方面,不能只听别人的,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也要结合自身思考,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亚瑟士邀你共赏精彩乒乓奇闻趣事

最真的喜欢,是点右下角的“在看”↘


本文链接:
友情链接 马竞俱乐部合作伙伴 瓦伦西亚俱乐部合作伙伴 麦迪T-Mac品牌代言人
更多精彩玩法请关注 更多精彩玩法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salonsport
COPYRIGHT © 2018 - 2023 搜龙体育 黑ICP备19000149号